您当前的位置:黄页首页 » 党政/社团 » 右玉县水利局
  • 右玉县水利局

  • 联系人:右玉县水利局
  • 电 话:0349-8022508
  • 手 机:
  • 传 真:
  • E-mail:
  • 微信号:
  • 地 址:
  • 网 址: 暂无网址
  • 标 签:
  • 服 务: 信息已认证   信息有效期:2028年5月1日
  • QQ留言:
目前为普通黄页用户,点击升级成为高级黄页用户享有更多功能

详细介绍

提高认识 抓住重点继续搞好以淤地坝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 梁 滨 这次会议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决策,全省人民正在为实现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加快“两区”开发、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建设和谐山西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形势下召开的。这次会议也是省政府召开的第十一次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十五”全省小流域治理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特别是水利部,无论从工作指导上,还是从政策投资上,都对我省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水利部的各位领导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战斗在水土保持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水利水保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认真总结“十五”期间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的紧迫感 “十五”期间,我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大幅度拓展,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进一步加快,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两万平方公里,其中建设淤地坝3700多座、小型蓄水保土工程38万处、基本农田190多万亩。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新增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对我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十五”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情况、新变化,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充分肯定: 一是把水土保持导入“以大流域为规划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发展轨道。20多年来,我省累计治理上万条小流域,星罗棋布在全省各地,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央启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水土保持项目。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的机遇,依托首都水资源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水土流失治理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逐步由小流域治理向大流域治理推进。到目前,全省共建成2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流域21个。像永定河上游、三川河流域、汾河上游、偏关平鲁右玉片等,小流域治理已经由点连成了线,有的甚至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片,成为大流域治理的样板。 二是不断完善大户扶持政策,广泛吸引民营资金注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些年,我们在继续巩固户包、拍卖“四荒”治理的基础上,不断引入市场机制,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民营水保大户,使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水土保持领域,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目前,全省500亩以上的大户发展到5000多户,大户承包和购买的“四荒”总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占到全省“四荒”拍卖总面积的40以上。2001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8.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万亩。民营水保大户已经成为我省水土保持的一支重要力量。去年8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民营水保大户的资金扶持办法》,每年从水利基金中安排500万元扶持民营水保大户,并且首次规定国家水土保持项目的投资也可以直补民营水保大户,这是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又一个新突破。 三是树立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这几年,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我们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了封育保护的力度,依靠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各级政府对生态修复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典型引导、示范推广,全省已有4个市、70个县出台了有关生态修复的政策,70个县和全省所有的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区均开展了封育保护工作,生态修复面积达到2.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近1/4。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不仅使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更多地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使封育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不仅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而且促进了生态修复区农牧业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积极变化,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我省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10个试点县来看,通过三年封禁治理,植被覆盖度、土壤蓄水保土及涵养水源能力大大提高,水土流失减轻,生态环境改善,许多地方出现了土地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喜人局面。我省右玉、中阳、壶关等县成为全国生态修复示范县。 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不断提高治理质量。近年来,面对日益繁重的建设任务,怎样用好水土保持投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着力解决的几个重要课题。我们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借鉴世行的资金管理经验,对重点项目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借鉴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经验,对重点工程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质量。目前,我省实施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如首都水资源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等投资标准较高的项目,已经全面实行了“四制”管理;国家投资标准较低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黄河上中游水保生态、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等项目,凡单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也实行了“四制”管理。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明确了建设各方的责权利,强化了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管理,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确保了投资的使用效益。 当前,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我省水土保持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不乏严峻挑战。我省实施“两区”开发、“蓝天碧水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每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万亩以上,水土流失年治理度达到3以上。到“十一五”期末,水土流失治理度从现在的45提高到60。 二、充分认识淤地坝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把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到新阶段 下一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是在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手段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淤地坝建设。淤地坝是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我省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汾西县就开始在沟道里打坝造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年以来,我省淤地坝建设步入了规范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水利部把淤地坝作为水利工程的三大“亮点”之一。200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安排专项资金10多亿元,正式实施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专项工程。三年来,国家每年在我省的投资达到7000万元,我省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做了大量组织发动和技术服务工作,工程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新建淤地坝800余座,并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坝系,如汾西县的康和沟坝系、河曲县的树儿梁坝系、五寨县的洪河坝系、中阳县的洪水沟坝系、隰县的半沟坝系,等等。目前,全省大中小型淤地坝已累计达到4万多座,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重点治理区。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直观认识。事实上,淤地坝在拦截泥沙、防洪减灾、增地增收、增加降水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益。基层干部形象地把淤地坝称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因此,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对破解我省基本农田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劣的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淤地坝建设是加快“两区”发展的重要措施 今年4月,于幼军省长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支持‘两区’加快发展”。加快“两区”发展的关键在于稳定解决农民群众的吃粮和增收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力建设淤地坝就是一项贫困地区稳定脱贫、治穷致富的好办法。一是淤地坝能够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淤地坝拦蓄泥沙形成的坝地,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土质肥沃,而且水分较充足,抗旱能力强,是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是农民增产增收的聚宝盆。研究表明,淤地坝土壤中含水量相当于坡耕地的2.5倍;每吨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肥含量分别是坡地的2.2倍、5倍、6.2倍和2.3倍。坝地多年平均亩产量300公斤,有的高达1000公斤,一般年份是梯田的2-3倍,坡耕地的6-10倍。干旱年份坡耕地亩产10—20公斤,甚至颗粒无收,而坝地的产量仍能达到200公斤以上。如汾西县康和沟坝系建成淤地坝417座,淤成坝地5850亩,占流域种植总面积的28,而坝地粮食总产283万公斤,占到流域粮食总产的65。二是淤地坝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坝地良好的水肥条件使农作物高产稳产,解决了农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使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多种经营。同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集约化经营,减少了土地劳动力投入量,使一部分富余劳力能够外出打工和经营工副业。三是淤地坝前期蓄水还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人畜饮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四是淤地坝的坝顶成为连接沟壑两岸的桥梁,能够大大改善山区的交通条件。据统计,全省已建的淤地坝有600多座成为沟通乡村交通的公路桥。 (二)淤地坝建设是全面建设蓝天碧水新山西的有效措施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省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生活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省委、省政府下大力气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全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能否不断地增加植被面积,不断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坝地的增产效果显著,而且坝地的副产品作物秸秆能够喂养牲畜,发展沼气,解决了牲畜的饲料和山区群众的燃料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制止对林木的破坏,使造林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使退耕还林真正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如汾西县永安镇神底村,把坝地种植玉米的秸秆作为牲畜饲料,利用牲畜粪便发展沼气,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做饭取暖的燃料和照明所需,也解决了以往对林木的乱砍滥伐问题。 (三)淤地坝建设是减少下游河道和水库淤积的根本措施 水库和河道的淤积主要来源于上游千沟万壑的水土流失。修建于各级沟道中的淤地坝,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彻底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淤地坝不但能够拦蓄坡面汇入沟道的泥沙,而且能够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面,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底下切和沟头前进,减轻沟道侵蚀。同时,还可减少下游水利工程的淤积和下游河道的洪灾损失,延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如汾河水库上游1988年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0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23座。通过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和水库泥沙淤积测算,治理前的26年,年均来水量3.59亿方,年均入库泥沙1303万方。治理以来的18年,年均来水量2.66亿方,年均入库泥沙366.7万方,比治理前年均减少了936.3万方,其中淤地坝的减沙量占到70以上。 三、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加快治理开发步伐 我省淤地坝建设的潜力十分巨大。今年上半年,省水利厅组织力量对全省沟道情况作了初步调研。结果显示,仅黄河流域沟长大于1公里的沟道就有4万多条,主要分布在全省44条沿黄一级支流和晋西北的入黄支沟,可新建淤地坝4万多座。无论从各地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来看,还是从我省丰富的建坝资源来看,淤地坝建设大有作为。因此,我们要在举全省之力进行“两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要在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43个县区建设7803座淤地坝,其中骨干坝1403座,中型坝1421座,小型坝4979座,这些县区也是我省“两区”开发的重点县区。通过大力建设淤地坝工程,力争使这些地区的人均沟坝地达到3分,在沟道条件好的地方达到半亩。 淤地坝建设任务大、分布面广、技术性强,必须坚持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有关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强化管理,认真实施,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抓好坝系工程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坝系规划和建设、尽快建成相对稳定的坝系,已成为今后淤地坝建设的一个方向。淤地坝工程要发挥其综合效益,必须建成有骨干控制、节节拦蓄的沟道坝系工程,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淤地坝的安全生产。如汾西县的康和沟坝系由7座骨干坝、30座中型坝和380座小型坝构成,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坝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综合效益十分显著。建设坝系工程,要干支沟、上下游统一规划,大、中、小坝相结合,小多成群有骨干,最终形成沟道梯级开发、坝群联合运行的综合防护体系。目前我省的小流域坝系已达到570个,今后还要加速建设坝系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 第二,抓好工程质量。沟道坝系工程有蓄水拦洪作用,事关下游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质量问题是淤地坝建设的重中之重。淤地坝建设要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要选择符合要求的过硬的施工队伍。要制定严格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质量控制制度与标准,加强工程监理,严格检查验收;骨干坝要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三,抓好建后管护。淤地坝工程能不能安全运行并长期发挥效益,管护工作非常重要,这是方方面面十分关注的问题。各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既要有人建、更要有人管。我们要大力推行临汾市创造的淤地坝“护坝田”制度的成功经验,采用专项资金、专项管理、专业队伍的方式,做好淤地坝管护工作。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管护方式,如采取提留岁修基金、拍卖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管理、创办实体、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管护机制,实现以坝养坝。特别是在汛期,要把淤地坝防汛作为我省整个防汛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淤地坝防汛安全。 第四,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目前国家在淤地坝建设上依据规模大小,实行不同的投资政策,骨干坝以国家投入为主,小型生产坝以地方为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地方配套有时难以全部落实。如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国家给我省安排投资2.3亿元,需要地方配套2.1亿元。目前,省财政落实配套资金1430万元,各市落实资金23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因此,下一步在淤地坝建设中,各级政府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同时,要学习借鉴汾西等地的成功经验,创新政策机制,调动各种力量参与淤地坝建设,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努力为淤地坝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淤地坝是我省近期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必须通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水土保持特别是淤地坝建设的良好氛围,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加强领导。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特别是淤地坝建设是我省“两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我省80的面积是山区,山区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在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搞不好,就没有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就不能稳定地解决广大山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也会影响“两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近一两年来,在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和政府换届中,一批熟悉和热心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干部,有些调离了,有些退下来了,新接任的领导同志中有些对这项工作还比较生疏,需要尽快熟悉起来。还有个别地方,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换领导就换主意,不能一张蓝图绘下去。口头上常讲可持续发展,常谈生态保护,而实际上是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经济虽然发展了,财政收入由过去的几百万元增加到上亿元,但资源枯竭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老百姓喝不到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新鲜空气,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真正提高。这些短视行为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衡量一个地方的领导是不是真正提高了认识,真正重视这项工作,就是看是不是真正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对淤地坝建设的领导。加强领导,就是要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贯穿到淤地坝建设中,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加强领导,就是要把淤地坝建设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把它纳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认真落实,一抓到底。加强领导,就是要协调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推进淤地坝建设工作。 第二,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为切实搞好淤地坝建设工作,在筑坝淤地的同时,要抓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当前,一些开发建设活动不注意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滥砍乱伐,私采滥挖,以及滥堆乱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的人为水土流失。据统计,全省每年开发建设项目弃土弃渣量约6000多万吨,其中煤矸石1100多万吨。这些土石弃渣大多随意倾倒在沟道,或堆放在沟坡,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给当地和下游生态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控制人为水土流失,解决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老大难问题,是淤地坝建设过程中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强化监督,严格执法。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没有经审批通过的水土保持方案,相关职能部门不予审批立项。要加强对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检查,方案实施率必须达到100,确保“三同时”制度能够真正落实。对那些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或虽然编报但不能认真落实,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建设单位,要依法严加惩处。各级政府必须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不得干预执法。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依法办事。所有开发建设单位要不断增强水土保持意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工作。要象西气东输管道工程那样,积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第三,认真制定落实政策。建设淤地坝,治理水土流失,任务重,期限长,投入大,必须充分依靠群众,用政策调动千家万户治理千山万壑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我省先后颁发了《关于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几项政策规定》、《关于拍卖农村“四荒”地使用权,搞好小流域综合防治的若干规定》等6个小流域治理的政策性文件,推动了全省小流域治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落实好这些政策规定。 在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发展过程中,我省涌现出一大批承包治理大户,他们承包面积大,投入治理资金多,治理速度快、效益好,大大推动了全省小流域治理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调动大户治理“四荒”的积极性,去年省政府出台了资金扶持民营水保大户的政策,阳泉、太原、长治、临汾、晋城、朔州等6市也先后出台了资金扶持大户的办法。这项工作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群众也很关心。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好这些政策,特别要鼓励支持民营大户投资建设淤地坝、生产坝,以小资金吸引大资金,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淤地坝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煤炭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且全省8000多个大大小小煤矿所在的县区,原来就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如柳林、宁武、河曲、乡宁等县就是这样。柳林县委、县政府在煤炭开发的过程中,提出了地上与地下资源优势互补,煤炭产业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了矿治流域政策,本着“谁开发,谁负责,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推行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做法。全县69家厂矿企业共投资5500万元,治理小流域12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万亩。柳林县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示范和样板。各市、县特别是煤炭大县要借鉴柳林县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落实煤炭开发反哺水土保持的新机制,可以由一矿一企建设一条坝系,以煤炭开发促进淤地坝建设。 同志们,水土保持事业是牵涉千百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心工程和德政事业。蓝图已经绘就,方向已经明确,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发奋努力,开拓进取,认真搞好淤地坝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为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更富,人与自然更和谐的新三晋而努力奋斗!

地图查询

暂未设置地图信息
立即注册加入黄页

党政/社团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