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右玉道情

右玉道情

关键词:右玉道情,右玉戏曲,右玉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右玉旅游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37200.cn
  • 感谢 youyu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6324

    已有2网友参与纠错

         

右玉道情


     作者:曹效成


一、右玉道情发展和变化的历程。

道情,原系宗教艺术。最初是以演唱道教故事或与此有关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教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和教义的艺术工具。

自春秋战国诸家创学以来,儒、道两大思想学派取得了绝对优势,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使道学逐渐走向神化,以宗教面貌出现。到南北朝时,逐渐盛行起来。唐代,唐高宗自认为他姓李,是老子的后裔,崇奉道教。据《唐书.礼乐志》记载,调露二年,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这可能是在音乐创作上表现道家思想的开端。到玄宗时,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大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君臣相迂曲”。宫廷的活动,促进了道情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道情的前身是道歌。据传说:古代终南山有一种琴音异常优美,人们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为道家搜集,纂为道歌。道歌并非专指某一曲调,凡演唱道教思想内容,或道士们演唱的歌曲均是。这些曲调,实际都是古代流传在民间,而后被文人、乐工、歌妓加工提高了的著名歌曲。现在道情曲调中的《大红袍》、《皂罗袍》、《耍孩儿》、《西江月》、《浪淘沙》、《劈破玉》、《山坡羊》等。这些曲名在古典曲子艺术中以及在曲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官调说唱音乐、元杂剧、昆曲等艺术形式中均可见到。

道教的职业从教人员道士,他们为了传道走南串北,游方天下,道情艺术借助于这些人的腿脚,传播在全国各地。

宋代出现说唱道情,这是道歌的高度发展。说唱道情的历史,以北宋末年,曹勋(宋徽宗时的太尉)的作品《江曲道情》为最早。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有象叶道、张守道等不少唱道情名家和“八仙茶访”一类的歌馆。

说唱道情演变为戏曲形式,据《山西省剧种概况》中说,晋北戏曲道情,在剧目和音乐上掺杂着梆子戏的成份,如文坊牌子曲,武场锣鼓经、唱腔中的“滚白”、“介板”、“流水”等,几乎与北路梆子完全相同。可见登上戏曲舞台的时间是在北路梆子以后,梆子戏是清代以来的新兴戏曲艺术,因而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的历史,也不过一、二百年。

右玉道情是晋北道情的一支,也是我国道情艺术的一个支流,在全国南北十五个省区,现在尚存的道情艺术有四、五十种。在南方有的叫“渔鼓”,在四川叫“竹琴”。仅山西一省就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长子道情。

右玉道情,据老艺人回忆,是从“川底”即应县、怀仁一带传来。由于地域、师承的不同,遗产保留或散失的不平衡,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右玉道情是流布在山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南部地区的一枝古老的艺术之花,是一个特色鲜明,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右玉道情在清代没有班社,也没有演唱道情的艺人。民国初年,有应县人鲍存教道情,怀仁人樊掌才拜其学艺,约在一九二一年樊掌才在右玉田家大屯(现属平鲁县)坐场教艺。右玉人杨白、梁祥、李二毛、小米拴等拜攀为师学唱道情。从此右玉县有了本地演唱道情的艺人,以后,杨白又带徒弟孟占明、曹丕富、刘根儿、贾全等人,梁祥带徒弟韩银顺、王存基等人逐渐在右玉南山一带发展道情。这些艺人大都亦农亦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搭班唱戏。解放前由于不重视小剧种的发展,又限制进城演唱,道情剧种在解放前夕在我县没有班社,解放后,在右玉县政府、县委的关怀和支持下,于一九五六年成立了“右玉县道情剧团”,发展很快,并培养了不少男女青年演员,逐渐发展壮大。在一九六八年因文化大革命运动解散了“右玉道情剧团”,致使剧团全部古戏装和道俱拍卖一空。全剧团除留个别演员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外,大部改作他业,或下放农村。一九七0年冬县委又重新组建“右玉道情剧团”,并从农村招收一批新学员,逐渐发展壮大。

自三中全会以来“右玉道情剧团”不断发展,至一九八四年全县有二个道情剧团,原道情剧团为一团,从雁北艺校毕业的学生组成右玉道情二团(也称青年剧团)。截至一九八四年两个剧团共有男女演员70人,乐队30人,共计106人。

二、右玉道情的音乐艺术特色及剧目

一.右玉道情的音乐特点

1、唱腔曲调

右玉道情的唱腔音乐丰富,依其唱段组织形式(唱腔结构体制)和各曲调本身的结构特点,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以古词曲为主,兼有少量配合七言、十言变文体唱词的曲调,相传道情有七十二调,若干小调。但现在收集起来的,仅有六十多曲,这些曲调,无论唱词结构,还是曲式、旋律、节奏、调性、唱法以及唱腔的组织形式等,均有严谨的格律。

(1)唱段的组织形式(结构体制)。它是利用同宫调或不同宫调的某些曲调的互相联缀而组织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的。这种组合是可变的,是依据需要临时组合而成的,在一个唱段中,根据情绪要求可用几个曲调联缀而成,也可由一个曲调反复演唱,也可引用一个曲调中的一个或几个乐句和其他曲调联接而成。

(2)曲调的规范化和成套化。右玉道情唱腔音乐中的古词曲,其结构形式(指唱词和曲调的句式、段落、韵律)各有独特的格律要求,如《耍孩儿》的词式结构:

第一乐段

第一句:终南山,是吾家,

第二句:腊月天,开鲜花,

第三句:茅庵草舍无冬夏。

(乐队奏过门)

第二乐段

第四句:仙桃仙果般般有,(转辙)

第五句:对对童儿捧仙茶,

第六句:洞门外悬挂葡萄架。

(乐队奏过门)

第三乐段

第七句:出家人修其养性,

第八句:谁爱他富贵荣华。

类似这样的词曲唱腔有:《耍孩儿套曲》、《西江月套曲》、《盘道组合曲》、《浪淘沙套曲》、《劈破玉套曲》、《梅花调》、《高调》、《跌落金钱》还有《苦相思》、《瞅莫茶》、《哭灵堂》、《汾州调》、《冬石榴》、《步步娇》、《选断桥》、《山坡羊》、《油葫芦》、《两头蛮》、《连头调》、《玉花腔》、《盼月子带借笊篱》、《红袍》等。变文唱词的唱腔曲调由七字调和十字调组成。这类曲调无固定格式和复杂的句法限制,结构灵活、便于反复,在右玉道情中使用较多。这些古词曲,变文唱词的唱腔曲调,又依照正、反、平、苦、抢、紧六个字,把不同的调性、调式、情绪、节奏曲调规范成套。如《耍孩儿》,分有“正耍孩儿”、“反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等曲。《七字调》、《十字调》有“平七字”、“正河路”、“苦七字”、“苦河路”、“紧七字”、“紧河路”、“平七字”、“垛十字”、“苦十字”、“抢十字”、“紧十字”等。“正”表示用正调演唱,正调包含调性和调式两种概念。一般来说用正调演唱的曲调多属商调式,“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亦包含调性与调式两种概念。一般说来反调演唱的曲调多为征调式,在调性上它是正调的属调。正反调的联接演唱为近关系转调(2 = 5),转调时有时用反调过门,有时不用间奏过渡。“平”、“苦”二字纯指情绪,均用正调演唱。“平”代表一般的或平常的情绪,“苦”则表示悲哀、沉痛。“紧”专指节奏,包括演唱速度紧凑。“抢”是一种特殊的概念,凡带“抢”字的曲调均用正调演唱,但征音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具有反调的调式色彩,演唱速度轻快。

(3)虚腔衬字的运用。右玉道情唱腔中,保留着大量的虚腔(无实际唱词的乐句)衬字(啊、哎、咳、哈、呺)。衬字的法用,几乎曲曲都有,句句无漏。它不仅用于填补虚腔,在实际唱词中也频繁地夹杂使用。如“南华山,苦修行”这句唱词,实际演唱时却唱为“南呀哎咳华呀咳咏山呀啊呺哈,苦修哎咳哈行呀哎咳哈”。由于过多地掺杂使用衬字,唱起来使人感到杂乱无章,不解其意。但衬字的运用确也是右玉道情唱腔音乐的一个特点,过去有人把唱道情叫做咳道情,在内蒙一带过去称道情为“咳咳腔”。

第二类:专用曲和插曲。即右玉道情唱腔曲调以外的某些特定人物或特定情节和环境里所用的曲调。如鬼怪登场,丑官坐堂,特定人物的歌唱活动等。这些曲调为数很少,用场不大。系由其它剧种或民歌小调吸取而来,如“红板”,由秧歌吸收而来,专用于吊死鬼上场。“南罗子”与京剧“南罗子”基本相同,唱时无伴奏,哨呐只吹奏托腔过门,专用于丑官坐堂。插曲多数来自民歌小调,如“银扭丝”、“腊梅花”等和江南民歌基本相似。

第三类:由梆子戏中吸收而来的板腔体唱腔曲调。如“滚白”、“介板”、“流水”等。这类唱腔曲调还未改造成为与道情第一类唱腔溶合的曲调,使人听起来有音乐色调杂乱之感。但它弥补了道情音乐缺泛豪放、激昂气势的缺陷,也为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开拓新的戏路起了积极作用。

2、右玉道情的乐器、伴奏音乐。

右玉道情的传统乐器是渔鼓和简板。渔鼓是用长100公分,直径7公分的铜质园简制成,一端蒙上脂皮(用猪板油上的一层薄皮,经揉制而成)用单手手指敲打。简板是用长100公分宽5公分的两块顶端弯曲的竹片制成。当戏曲道情形成后,渔鼓延用至今,由于加用了鼓板,简板逐渐淘汰。右玉道情的乐队亦分文场、武场。文场乐器最初有:笛子(俗称“梅”)、上弦板胡、下弦板胡、四胡。武场乐器有:渔鼓、梆鼓板(与其它戏曲剧种所用的鼓板相同)、大钗、小钗、大锣、小锣、梆子、四块瓦。以后,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右玉专业道情剧团的乐器几经变化,目前文场所用乐器有:笛子(小2调)、板胡(中音、定弦5、2)、四胡(定弦2、6)、二胡(定弦2、6)、三弦、笙、杨琴、琵琶、大提琴,也尝试加用过西洋乐器:小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武场乐器现在有:渔鼓、鼓板、大钗、小钗、大锣、小锣、梆子、碰铃、吊钗。

右玉道情的乐器伴奏,以“火爆”为主要特色,即伴奏的力度较强。大部分唱腔过门都加入渔鼓、小钗、小锣伴奏,有的过门大锣、大钗都用,板胡用混弦演奏法。笛子多用花指、上下滑音等技法,形成他独特的音乐,乐队演奏的热烈气氛,往往掩盖了演员的唱腔。

右玉道情的武场锣鼓点与北路梆子大同小异,哨呐曲牌、丝弦曲牌基本引用晋剧曲牌。

3、右玉道情音乐的继承革新

解放后,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戏路的增加,特别是现代戏的上演,用传统的道情音乐塑造新的舞台形象深感不足,一些热爱道情的同志,对右玉道情的音乐、表演、剧目等方面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对右玉道情的唱腔曲调、演唱方法、乐队建设以及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本着“推陈出新、保持风格、学人之长、改已之短”的原则进行了革新,成功的方面已为广大观人所接受。这些改革推动了右玉道情的向前发展,使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日臻完美,更为广大群众喜爱。在这一工作中,付勋瑞(右玉人)、孟占明(右玉人)、曹丕富(右玉人)、米甫(应县人)、董国瑞(山阴人)、任凤山(阳高人)、曹效成(右玉人)、尹铁牛(原平人)、薛淑珍(大同人)、陈北(朔县人)、乔悦(怀仁人)、梁泰(右玉人)、聂文斌(右玉人)等同志付出了不少心血。

右玉道情的音乐革新,大概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演唱发声方面:在以前,演唱道情的艺人都用后嗓子发声,发音位置靠后,并使喉头受到压迫,气习不能流畅,很少能利用头、鼻、口腔的共鸣,演员演唱时脸红脖粗、音乐沉闷厚浊。吐字含糊不清,可谓唱者费力,听者难受,在旧社会演唱道情的艺人没有女演员,舞台上的女性人物也由男演员扮演,也用后嗓演唱。这种不分男女老幼一律用后嗓演唱的特点,形成了右玉道情的演唱风格。解放后,成立了专业剧团,女演员登上了舞台,男女演员同腔同调,便产生了音域不当的弊病。原来道情定调#C(俗称四个眼儿调)。女演员演唱困难,改为bB调,女演员演唱免强可以,但男演员偏低,用后嗓演唱更为困难,发出的声音压抑混浊,吐字不清。须生、花脸行当用后嗓演唱还比较顺乎情理,而小生用此唱法,和小旦那种明亮园润的声音相配极不协调。于是尝试改革后嗓唱法为本嗓唱法,并寻求胸、脑、鼻、口的共鸣。这样,演唱声音流畅、吐字清楚,这种改革,虽然失去了传统道情用后嗓演唱的独特风格,但必尽为更好地塑造舞台形象带来好处。所以,用后嗓演唱已不为现在的演员所应用。对道情传统演唱方法的改革,也得到了观念的认可,延用至今。

在唱腔曲调方面,道情曲调虽然丰富,但用来塑造舞台上的各种性格的人物和表现各种情绪的唱段,还显不足。特别是缺乏表现慷慨激昂情绪的唱腔曲调,用于大段叙述性的曲调,和散唱形式的曲调,多年来,搞音乐设计的同志,对原有的一些唱腔曲调进行了改革。比如《步步娇》这个调原来有上下两句,结构简单,用于叙述性的大段唱腔。由于只有上下两句反复演唱,结人以单调之感。经过多次改革先在两句的基础上发展四句。后又发展成六句,现在这个曲调已成了右玉道情的主要唱腔曲调。再如《平十字》、《抢十字》、《迭断桥》、《山坡羊》等。原来只是表现一般情绪,现在通过加工,在不改变原来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了个别音,使这些曲调,起伏跌宕,情绪激昂,又保留了道情的风味,成为主要唱腔曲调。

右玉道情用散唱形式演唱的曲调,如“滚白”、“介板”基本原封不动地照搬北路梆子的曲调,与道情曲调风味很不协调,虽经多次尝试,想与道情曲调溶合在一起,但效果还不太理想,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以上这个问题,与男女同腔同调演唱问题,是道情音乐改革的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在乐器伴奏方面,前面已经提到,右玉道情的乐器伴奏以“火爆”为其特点,但它容易在演员和观念之间形成一道“音墙”,失去韵伴奏的作用,喧宾夺主,使观众听不清演员的唱腔吐字。在这方面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乐器配置方面:原来道情伴奏乐器大板胡就有两把(大壳子次中音),而且用混弦演奏,音色混浊,走字不清。专业剧团成立以来,逐渐取消了一把板胡,改用中音板胡分弦演奏。四胡也由大音筒改为小音筒,这样整个乐队效果比原来清晰多了。二是在演奏技巧和配器方面:原来道情的打击乐器较重,特别是鼓板,在唱腔中任意花打,含混不清,打法很不讲究,以后学习晋剧的鼓板打法,节奏明快,干净利落。现在,随着演奏人员音乐素质的提高,道情的乐器伴奏也由大齐奏逐渐变为分谱演奏搞起了配器,音乐效果增强,乐队伴奏有轻有重,有刚有柔,层次分明,更好地烘托了戏剧气氛和演员的演唱。

二、右玉道情的剧目

道情,在其为说唱形式阶段,主要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为道教服务。当它形成戏曲形式后,还基本保留了这方面的内容,但也逐渐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陶冶和改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因素逐渐增加,一批生活气息浓厚,活泼风趣,短小精悍,反映社会生活和民间生活的剧目相继出现。道情艺术逐渐由宗教艺术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了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右玉道情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道情艺人归结为八本,十六会,八出,共三十二个剧目。八个本戏是:《高楼庄》、《刘全进瓜》、《经堂会母》、《周公八卦》、《五龙台》、《蝴蝶梦》、《李达开店》、《小桃研磨》。十六个会戏是:《头渡林英》、《二度林英》、《拷打林英》、《杀狗》、《  枷》、《分庭》、《打经堂》、《劈棺》、《杭州卖药》、《降香》、《李逵下山》、《合凤裙》、《张良撇家》、《翠红下书》、《闹花园》、《芦花》、八个出戏是:《打碗罐》、《拉老汉》、《打刀》、《摸牌》、《求妻》、《赶脚》、《捉虎》、《换妻》。在解放前,演唱道情的班社基本上演的是这些节目,在右玉县道情剧团成立后,初期也上演过其中的一些经过整理和艺术加工的传统剧目,从这些节目中可以看到,其中一部分剧目是宣扬道教思想、反映道家生活的故事,这些剧目如:《高楼庄》、《刘全进瓜》、《经堂会母》、《周公八卦》、《五龙台》、《蝴蝶梦》、《头渡林英》、《二渡林英》、《打经堂》、《拷打林英》、《劈棺》、《杭州卖药》、《降香》、《张良撇家》等。再一部分是宣扬修贤劝告善和反映间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剧目,如:《小桃研磨》、《杀狗》、《  枷》、《合凤裙》、《翠红下书》、《闹花园》、《芦花》、《打瓦罐》、《拉老汉》、《打刀》、《摸牌》、《求妻》、《赶脚》、《捉虎》、《换妻》等。在这些剧目中,是以“三小戏”为主,在唱、念、作、打几方面是以唱为主,以后受梆子戏影响,逐渐移植了些反映宫庭生活和社会斗争的“初带戏”。随之,“打”的成份不断增加,一些武功戏也移植过来,戏路逐渐扩大。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2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2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